协会首页 | 协会概况
|
党建工作
|
政策法规 | 新闻动态
|
会员服务
|
办事指南
|
投诉举报
|
5G双连接技术应用分析本文经《邮电设计技术》授权发布 如需要转载,请联系《邮电设计技术》获取授权
邮电设计技术公众号:ydsjjs,欢迎关注!
0 本文针对NSA场景的4G-5G RAN侧互操作中的双连接(Dual Connectivity)展开分析,研究了5G与LTE双连接架构及特点,探讨了5G双连接技术应用对网络规划部署、网络承载、覆盖、容量及移动性管理的影响,为未来5G网络建设中5G与LTE双连接应用提供了思路。
1 基于5G新增5G NSA网络架构,同时需要兼顾5G SA的网络架构,可将4G与5G互操作分为4G与5G RAN侧互操作和4G与5G CN侧互操作2类。4G与5G RAN侧互操作,即4G与5G双连接,其主要特点为LTE与NR共用核心网(LTE与NR连接到EPC+,或LTE与NR连接到NGC),4G基站和5G基站之间必须存在连接,UE在同一个核心网下互操作。4G与5G CN侧互操作,即常规的系统间互操作,其主要特点为LTE与NR具有独立核心网(LTE连接到EPC,NR连接到NGC),4G基站和5G基站之间不必然存在连接,互操作前后UE连接的核心网发生变化。4G与5G双连接,根据连接的核心网不同,又可分为基于4G核心网EPC的4G与5G双连接和基于5G核心网NGC的5G与4G双连接2种。
1.2 基于4G核心网EPC的4G与5G双连接 在基于4G核心网EPC的4G与5G双连接架构中,UE连接的LTE eNodeB为主节点MN,UE连接的NR gNB为辅节点SN;LTE eNodeB通过S1接口连接到EPC,LTE eNodeB通过X2接口连接到NR gNB;NR gNB可以通过S1-U连接到EPC,NR gNB可以通过X2-U连接到其他en-gNB。 基于4G核心网EPC的4G与5G双连接架构根据用户面选择的不同分为Option3、Option3a和Option3x 3种,如图1所示。Option3架构中所有的控制面信令都经由eNodeB转发,用户平面经由LTE基站连接到EPC,eNodeB将数据分流给gNB。Option3a架构中所有的控制面信令都经由eNodeB转发,用户平面经由LTE基站与5G基站同时连接到EPC,EPC将数据分流至gNB。Option3x架构中所有的控制面信令都经由eNodeB转发,用户平面经由5G基站连接到EPC,gNB可将数据分流至eNodeB。
图1 Option3/Option3a/Option3x架构图
1.3 基于5G核心网NGC的5G与4G双连接 在基于5G核心网NGC的5G与4G双连接架构中,UE连接的eLTE eNodeB为主节点MN,UE连接的gNB为辅节点SN;eLTE eNodeB连接到5GC,eLTE eNodeB通过Xn接口连接到gNB。 基于5G核心网NGC的5G与4G双连接架构根据用户面选择的不同分为Option7、Option7a和Option7x 3种,如下图2所示。Option7架构中所有的控制面信令都经由eLTE eNodeB转发,5G gNode B用户面经由eLTE eNodeB连接,eLTE eNodeB将数据分流给gNB。Option7a架构中所有的控制面信令都经由eLTE eNodeB转发,5G gNode B用户面直接连接到5G核心网,NGC将数据分流至gNB。Option7x架构中所有的控制面信令都经由eLTE eNodeB转发,5G gNode B用户面直接连接到5G核心网且由5G gNode B进行分流控制提供eLTE eNodeB数据传输,gNB可将数据分流至eLTE eNodeB。
图2 Option7/Option7a/Option7x架构图
1.4 基于EPC与NGC的双连接对比 a) 基本性能对比。基于4G核心网EPC的双连接架构Option3/3a/3x由于支持5G NR和LTE的双连接,带来4G eLTE的流量增益,可以部署在热点区域,增加系统的容量的吞吐率。基于5G核心网NGC的双连接架构Option7/7a/7x同样支持5G NR和LTE的双连接,与Option3/3a/3x相比都实现了流量增益。在语音实现方案上,由于有原有的4G网络做基础,两者都继承4G现有语音方案,即VoLTE/CSFB,语音业务连续性有保证,对网络的改动小。 b) 业务能力对比。基于4G核心网EPC的双连接架构Option3/3a/3x可以用于NR非连续覆盖时期,与现网4G网络深度耦合,继承现有4G网络的覆盖,可以在5G热点区域之外的4G覆盖区域提供4G能力。但是由于采用新的5G NR,没有引入NGC,不支持5G新功能新业务,不可以在5G覆盖区域实现全5G业务能力。基于5G核心网NGC的双连接架构Option7/7a/7x采用新的5G NR,引入了新核心网NGC,可以支持5G新功能新业务。Option7/7a/7x架构可以用于NR非连续覆盖时期,既可以在5G覆盖区域实现全5G业务能力,又可与现网4G网络深度耦合,继承现有4G网络覆盖,在5G热点区域之外的4G覆盖区域提供4G能力。 c) 网络升级改造难度对比。不同双连接架构对应的网络升级改造难度不同。基于4G核心网EPC的双连接架构Option3/3a/3x是在原有的4G覆盖基础上增加5G NR新覆盖,保持LTE系统核心网不动的同时先演进无线接入网,控制面依然继承原有的4G。在网络建设初期,主要工作为对LTE核心网和无线网进行升级改造,升级EPC支持5G终端,或增加LTE PDCP层的缓存以支持对5G的分流。由于对NR覆盖没有要求,不需要连续覆盖,网络投资小,建设速度快,可以有效降低初期的部署成本,可一定程度上满足运营商初期需求,适用于传统运营商从LTE向NR逐步演进。基于5G核心网NGC的双连接架构Option7/7a/7x,涉及LTE eNodeB的升级工作,工作量大,对现网影响也较大。相对而言,Option7/7a/7x架构满足5G网络发展中期需求。当然,对于4G网络建设不足,积极部署5G网络的运营商,可优选Option7/7a/7x架构,使用新NGC,便于向独立组网演进,同时兼顾局部区域通过LTE接入增强覆盖的需求。
2
2.1 双连接对网络规划部署的影响 EPC方面包括对EPC评估、升级、规划、扩容的影响。首先,从对EPC版本升级的影响看,应用双连接技术需要对现有4G EPC进行升级,以兼容NR相关的信令面和控制面的数据与信令处理,升级后支持NR的核心网为EPC+。其次,从对EPC处理能力的评估和扩容的影响看,对EPC的处理能力而言,由于5G的吞吐率较大,需要评估NR引入后,当前EPC的处理能力能否满足要求,如果当前EPC的处理能力不足,则需要对EPC进行规划、扩容。最后,从对CN的接口的评估和扩容的影响看,针对S1-U接口,引入NR之后,如果5G终端的渗透率高,则S1-U的流量必然大幅增加,需要评估S1-U的当前带宽能否满足要求,如果S1-U的当前带宽不足,则需要规划新的S1-U带宽,并对S1-U的带宽进行扩容,将涉及S1-U的传输相关设备的扩容。针对S1-MME接口,与S1-U相似,引入NR之后,如果5G终端的渗透率高,则S1-MME的流量会增加,需要评估S1-MME的当前带宽能否满足要求,如果S1-MME的当前带宽不足,则需要规划新的S1-U带宽,并对S1-MME的带宽进行扩容,将涉及S1-MME的传输相关设备的扩容。 E-UTRAN方面包括对E-UTRAN评估、升级、规划、扩容的影响。首先是eNodeB的升级。对eNodeB而言,同样需要对eNodeB进行升级,以兼容NR相关的用户面和控制面的数据与信令处理。其次是对eNodeB处理能力的评估和扩容。对eNodeB的处理能力而言,由于5G的吞吐率较大,需要评估NR引入后,当前eNodeB的处理能力能否满足要求,如果当前eNodeB的处理能力不足,则需要对eNodeB进行硬件扩容等。最后是对RAN接口的评估和扩容。对X2-C规划来说,在双连接场景中,NR的控制面信令从gNB经由X2-C接口传到eNodeB,再通过S1-MME发送到EPC,因此,NR的引入,需要新增对X2-C的规划,确保带宽和其他QoS能满足NR信令传输要求。对X2-U规划来说,对于用户面数据需要借道eNodeB的Option3场景,需要新增对X2-U的规划,确保带宽和其他QoS能满足NR数据传输要求。
2.2 双连接对网络承载的影响 双连接场景下,承载类型从1种增加为6种,承载类型的增加,给网络规划仿真、网络优化及运维带来了极大影响。 a) 从规划角度来看,X2/Xn接口的规划,具体来说,需要根据上述6种承载的比例及其具体占用带宽和QoS要求等,来规划X2/Xn接口的带宽和QoS。 b) 从仿真角度来看,容量规划仿真时,如何根据UE的能力、MN的覆盖、SN的覆盖、调度算法等来分配各种承载的比例并输出容量规划结果。跟传统的网络架构相比,双连接带来的承载类型的增加会让容量仿真变得更加复杂,如果考虑到5G业务种类的增加,则复杂度会更高。 c) 从网络优化角度看,网络性能问题定位处理的难度大幅增加,在传统的2G/3G/4G网络问题定位中,由于只有一种承载类型,问题的主体是明确的,而对于5G的双连接问题的处理,由于Split Bearer承载类型的存在,问题主体可能是4G、亦可能是5G、或4G与5G的配合问题,问题的定界难度大大增加。 d) 从运维角度看,由于协议实体的增加和分散分布,网络的运维更多需要将4G和5G作为一个整体来开展运维工作,因为任何一方(MN或SN)的问题,都可能同时给另一方(SN或MN)带来影响。
2.3 双连接对覆盖、容量及移动性管理的影响 双连接场景下的覆盖分析从链路预算方面来看,可针对一些典型场景进行对比分析,输出双连接场景中的NR和LTE覆盖概况和对比。双连接链路预算基本条件如表1所示。
基于表1的条件,通过链路预算工具可以得到LTE和NR小区半径表,如表2所示,LTE和NR均为上行覆盖受限,得到LTE的覆盖半径为1400m,NR的覆盖半径为802m。
根据表3的计算结果,单个NR站点的覆盖面积为1.25km2;远小于LTE的单站覆盖面积3.82 km2。因此,针对双连接场景,如果LTE和NR采用1:1比例建站,则NR仅能覆盖站点附近的部分范围,NR覆盖范围为LTE覆盖范围的33%(1.25/3.82*100%)。
2.3.2 双连接对容量的影响 首先,在LTE-A载波聚合(CA)小区上进行双连接验证测试,1部终端同时接收来自于2个不同eNodeB的多路信号,其速率约为当前标准LTE所提供速率的3倍。 其次,在5G外场进行双连接技术验证测试,终端同时连接3.5GHz基站与28GHz基站,可以达到20Gbps的下行传输速率。 按照3GPP的定义,NR的容量为LTE容量的20倍。根据双连接验证测试结果,可以预见NR的引入,将带来容量的大幅提升。
2.3.3 双连接对移动性管理的影响
2.4 5G建网初期双连接架构建议
3
▍参考文献:
▍作者简介 |
![]() 电话:19979036675
传真:079183722862
邮编:330038
地址: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红角洲赣江南大道2698号
|